2022-2023学年秋季学期古典班课程介绍
古典班课程介绍 · 2022-2023学年
秋季学期
施特劳斯著作精读
(研究生课程)
授课教师:
刘小枫老师
时间:周一7-8节(14:00-15:30)
地点:人文楼121
课程简介:
施特劳斯引领我们从苏格拉底开启的心智德性获得智慧,学会辨识各色灵魂的德性,从而懂得如何以高贵的精神养育自己的道德德性,寻回对美好事物的感觉和经验。施特劳斯生前不仅发表了大量著述,而且在其任教生涯中开始的原典阅读课程也大多有录音。本课程以施特劳斯的众多讲课录音记录稿为基础,从这些讲稿入手开始学习西方文史,仿佛再次来到施特劳斯的课堂中,追随施特劳斯的指引,深入到西方古今文明的绵长经脉之中。古希腊语基础
授课教师:
彭磊老师
时间:周二9-10节(16:00-17:30)
周五1-2节(8:00-9:30)
地点:教二2110
课程简介: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源头,要深入认识西方文明的流变,应当修习古希腊语,从而具备阅读古希腊原典以及后世以希腊语写成的作品的能力。本课程为古典学实验班专业核心课,以刘小枫教授编修的《凯若斯》、经典英文教材From Alpha to Omega为教本,结合语言学习和文本研读,一方面强调系统的古希腊语语法的学习,另一方面强调通过阅读原典来巩固语法知识,培养对古希腊语文的感觉,并由此体会古希腊思想的魅力。语言、经典、思想三者相互贯通,通过扎实细密的语言修习,打开我们进入古希腊精神世界的大门。
《左传》精读(上)
授课教师:
张毅老师
时间:周一9-10节(16:00-17:30)
周三3-4节(10:00-11:30) 周五11-12节(18:00-19:30)地点:周一、周五在教二2110
周三在教二2207
课程简介:
《左氏春秋》,又名《左传》,约形成于公元前四世纪初,是中华文明的早期元典之一,也是“十三经”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它是综合反映春秋时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是先秦叙事散文的典范之作,兼具史料价值与艺术成就,也是理解战国诸子思想形成、演变的文献基础。“《左传》精读”属古典学实验班专业核心课“中国古典语文基础”,教学方式为教师主讲的文本精读,使用教材为《春秋左传注》(杨伯峻著),讲授内容包括:与《左传》有关的古汉语、古文化基础知识;春秋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主线、基本史实、家族谱系及观念系统;《春秋》经传体系的形成过程和“《春秋》学”的基本概念;古代经典的形成、演变和文献学特征,等等。该课程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古汉语水平,锻炼古汉语语感,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掌握古代经典的体系和脉络,积累古文献知识和常识,并逐渐养成阅读、亲近古代经典的习惯,培养热爱古代文化、尊重经典、注重自我修养的精神品位。柏拉图《理想国》研读
授课教师:
李致远老师
时间:周二、周四3-4节(10:00-11:30)
地点:教四4106
课程简介:
《理想国》(Πολιτεία ἢ περὶ δικαίου,或译《王制》)是柏拉图最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也是西方古今最著名的政治哲学著作。它的标题指向城邦,主题则是正义。城邦与正义不是一回事,但理论上可以结合,即正义的城邦或最佳政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类似于中文固有名词“为邦”、“为国”与“为政”、“正名”(孔子《论语》)。正义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城邦的正义,一个是灵魂的正义。两者的结合就是哲人王,首见于全书的中心位置。所谓哲人王,用中文的固有表述,也就是“大学之道”(曾子《大学》)或“内圣外王之道”(庄子《天下》)。
本课程以《理想国》本文为课本,采用课堂会读与课下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课堂会读侧重全书的论证脉络和情节转换,分角色朗读课文,适时评点,随机问答,试图达到对话情境与课堂情境的交融、经典与自我的互映,激发思想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理解和化用经典的能力,借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
《奥德赛》研读
(研究生课程)
授课教师:
戴晓光老师
时间:周一11-12节(18:00-19:30)
地点:人文楼121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以荷马《奥德赛》为课程文本,针对古典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特点,基于核心问题与基础文献,尝试引领学生在深入研读古希腊诗学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把握希腊古典诗教的基本精神。通过关注《奥德赛》所涉及的灵魂历险、精神探寻与秩序重建等核心问题,本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荷马史诗对希腊诗教的奠基性影响,不仅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希腊肃剧传统和哲学源流打下基础,而且尝试使学生获得对希腊经典中的古典思想气质的理解,从而为理解古典学的基本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导引。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和思想
授课教师:
娄林老师
时间:周三11-12节(18:00-19:30)
地点:教二2110
课程简介:
现代世界的形成,可以视为西方古今断裂的直接后果,其中哲学、文学与艺术风云激荡。我们很难将这场运动完全归之于马基雅维利、培根或者霍布斯这类个别哲人的权力意志的勃发、哲学思考的深邃——虽然他们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现代生活的整体兴起是西方文明的一种集体行为。如果我们不再把焦点聚于某个人物,甚至不再局限于哲人的层面,我们就会发现,在更为广阔的视野里,这种变化实际上远远早于哲人们的哲学尝试。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清晰地呈现了这种现代世界逐渐形成的面貌。本学期课程将以乔托为开端,各章标题暂拟如下:第一章 乔托:“我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首颂歌”第二章 范·艾克:“他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生和花团锦簇的大地”第三章 波提切利:“在人生的中途,我已迷失正路”第四章 博斯:“虽见正途善道,但忍不住择恶而行,无以自辩”第五章 达·芬奇:“唯有他超越了所有人”第六章 丢勒:“日耳曼,你是那里的祭司”第七章 米开朗基罗:“我是火焰,为何不随后升起,升向高处?”第八章 拉斐尔:画家之王第九章 提香:“船只、灯火和音乐,沉醉的朦胧”第十章 布鲁盖尔:“在这场灾难面前,一切都那么安详地转过脸去”第十一章 格列柯:“人生是什么?是幻象,是影子……”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释
(研究生课程)
授课教师:
娄林老师
时间:周四11-12节(18:00-19:30)
地点:人文楼121
课程简介:
在德国哲学家中,海德格尔几乎是唯一借助古希腊语词语和哲学文本的重新解释来构建自己哲学的哲学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他构建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学古典学”。一方面,现象学开启了哲学的源初性:“任何源始地进行哲学的活动都是鲜活的”(lebendig),因此,任何一个源初地进行哲学的活动,都是鲜活的。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理解的现象学并不是胡塞尔所发起的一场现代哲学运动,而是意味着思考哲学者的源始哲学活动。另一方面,希腊人那里恰好可以看见这种鲜活:“我们刚好能够在希腊人那质朴、源始的思考中学习”;这种鲜活的呈现方式是不停地批判和检查:“柏拉图对话在言谈和反驳的生命力(Lebendigkeit)上尤其适合于进行这样不断的批判和检查。”海德格尔尝试复活柏拉图的对话。在更高的意义上,倘若如海德格尔所言,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根本没有得到现代哲学的正确理解,那么,转向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就是一种开放的可能性。本学期以海德格尔对柏拉图洞穴喻的解释为核心,尝试通过海德格尔对《王制》、《智术师》和《泰阿泰德》的阅读,理解柏拉图对海德格尔的意义以及海德格尔对柏拉图的故意“误读”。● 古典学实验班课程选介(一):中国古典篇● 古典学实验班课程选介(二):古典语文篇(上)● 古典学实验班课程选介(三):古典语文篇(下)● 古典学实验班课程选介(四):西方古典篇● 古典学实验班课程选介(五):刘小枫教授课程篇
编辑|何颜希